

非洲豬瘟疫苗在我國自主研發取得實驗室階段成功
昨天,中國農業科學院舉行了科研進展通報會,會中表明:由哈爾濱獸醫研究所自主研發的非洲豬瘟疫苗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并且實驗室的科研實驗也表現良好。此項成果一出,在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有關媒體的爭相報道,據悉美國一家媒體報道說這種疫苗對于非洲豬瘟預防有效率可達92%。
非洲豬瘟會對養豬業造成哪些影響?
受疫情影響,全國生豬跨省調運幾乎全面受限,對于國內養豬業來說,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非洲豬瘟或將常態化,生豬限調或將持續,而疫情防控也可能進一步升級,其對國內生豬產業的影響還可能持續加大。
總的來說非洲豬瘟會對養豬業的影響可以用以下五點概括:1、生豬流通受限,產銷價格分化; 2、產能加速去化,豬周期進程改寫; 3、生豬流通方式調整,調肉逐漸取代調豬; 4、散戶加速退出,規?;M程提速; 5、南豬北養面臨挑戰,生豬養殖布局或重整。
非洲豬瘟候選疫苗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包括哪些?
據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所長步志高介紹,在非洲豬瘟疫苗創制階段目前主要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主要包括以下五項內容:一是在實驗室中成功將非洲豬瘟毒株進行了有效分離;二是在實驗的研究過程中證明了選疫苗株具有良好的免疫保護效果;三是確定了兩種候選疫苗在體內遺傳的穩定性,經過豬體內連續帶床實驗表明未出現毒力返強現象,穩定性良好;四是證明大劑量和重復劑量接種安全;五是臨床前中試產品工藝研究初步完成。
非洲豬瘟候選疫苗未來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據悉,目前在實驗室已經建立動物感染細胞模型,并在臨床前中試產品工藝研究也已初步完成。在未來的研究工作上,中國農業科學院將在疫苗實驗室階段研究進展的基礎上,加快推進中試與臨床試驗,以及疫苗生產的各項研究工作。不僅如此,中國農業科學院還計劃執行一些診斷檢測、消毒滅蟲等研究工作,確保疫苗能夠全面投入生產,可以說中國農業科學院在未來的研究方向為國家和行業打了一劑強心針。
非洲豬瘟候選疫苗未來科研方向
這種候選疫苗的成功研制,不僅標志著在控制非洲豬瘟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更是彰顯了我國強大的科研技術能力。但目前而言,疫苗的研發還只停留在初級階段,要想全面廣泛的投入使用,還需要繼續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
非洲豬瘟候選疫苗取得最新進展,該進展有何重大意義?
從去年8月3號遼寧沈陽確診第一例開始,非洲豬瘟開始全國蔓延,不管是養豬戶還是普通大眾,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是目前非洲豬瘟候選疫苗有了最新進展,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在前天,也就是5月23日發布了公告:哈獸研國家非洲豬瘟實驗室已成功分離非洲豬瘟毒株,對其感染性、致病力和傳染力等生物學特性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并成功建立了動物感染模型。
非洲豬瘟候選疫苗取得最新進展,該進展有何重大意義?
我們都知道,非洲豬瘟的病毒基因類型多,數量龐大,免疫逃逸機制復雜多樣,還可以逃避宿主免疫細胞的清除。但是目前非洲豬瘟疫苗研發有重大進展,可能先于歐美研制成功。
1、目前我國已經分離出了第一株非洲豬瘟病毒,建立了病毒細胞分離和培養系統及動物感染的模型,對其感染性、致病力及傳播能力等生物學特性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并且揭示了我國非洲豬瘟流行毒株的基因組特點和進化關系。
2、創制了非洲豬瘟候選疫苗,實驗室階段研究證明其中兩個候選疫苗株具有著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免疫保護的效果。
3、兩種候選疫苗株體外和體內遺傳穩定性較強。分別將兩種候選疫苗株在體外原代細胞中連續傳代,其生物學特性及基因組序列沒有明顯改變,豬體內連續傳代,也沒有發現明顯毒力返強的現象。
4、明確了最小保護接種劑量,證明大劑量和重復劑量的接種安全。
5、臨床前中試產品工藝研究初步完成。目前已建立兩種候選疫苗的生產種子庫,初步完成了疫苗生產種子批純凈性及外源病毒檢驗,初步優化了候選疫苗的細胞培養及凍干工藝。
非洲豬瘟候選疫苗取得最新進展,該進展有何重大意義?
本次試驗成功分離出非洲豬瘟國內流行毒株,對病毒的感染力、致病力、傳播力和傳播途徑等病毒生物血特性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初步闡明了該毒株基因組特點和進化關系,為病毒檢測技術和疫苗研發奠定了重要基礎,為我國ASF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以上就是非洲豬瘟候選疫苗的進展及意義,目前國家非常重視這一方面,雖然說非洲豬瘟病毒就發現以來疫苗還沒有研制成功,但是目前我國科學家創制了非洲豬瘟的候選疫苗,并且兩候選疫苗株也具有了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免疫保護效果,相信非洲豬瘟疫苗一定會研制成功。